2022-09-13 17:06:06
西農大已形成立足西北、面向旱區、服務全國、輻射“一帶一路”的科技推廣平臺體系,成為全國把科技優勢和成果轉化為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巨大生產力的成功樣板,被譽為“高校服務三農的一面旗幟”。
著眼學?!?2345”發展思路,西農大提出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標桿行動計劃,將持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業教育、科學研究、示范推廣、人文交流等領域的緊密型、實質性合作,全面把西農大建成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標桿。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師生一起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調研(2021年7月攝)
主導黃淮海麥區小麥品種6次更新換代中的4次,助推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近400公里,提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和退耕還林(草)政策建議,培育出世界首例成年體細胞克隆羊,支撐黃土高原成為全球公認、世界最大的優質蘋果產區……這些成果來自扎根西部小鎮辦學的國家“雙一流”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下稱西農大)。
西農大是我國西北地區農業高等教育策源地,地處關中腹地、中華農耕文化和農業文明發祥地——陜西楊凌。建校88年來,一代代西農人踐行“誠樸勇毅”校訓和“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理念,胸懷社稷,默默耕耘,為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9年9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希望他們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3年過去了,西農大有哪些新探索、新布局、新成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如何為強農興農再立新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
他表示,新時代新階段,學校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頂天”“立地”兩個發展方向,積極實施人才強校、國際化、信息化三大戰略,切實履行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文明、人類健康、鄉村振興四大學科使命,爭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標桿、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未來農業發展的標桿、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標桿、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標桿以及校地深度融合發展的標桿,努力建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貢獻“西農力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 (2021 年 7 月攝 )
知農愛農培養卓越農林人才
《瞭望》:“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涉農高校書記校長的殷切希望。三年來,西農大在促進學生知農愛農方面有哪些新探索?
吳普特: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如何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為農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是涉農高校的重要任務,也是涉農高校立德樹人、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和擔當。為此,我們做了一系列新探索,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效。
大力推進新農科專業建設。對農科專業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創開辦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增設智慧農業、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葡萄酒工程管理等新農科專業,開辦智慧牧場、智能農業裝備工程、城鄉社會管理等新農科輔修專業,加快推進新農科專業建設,25個本科專業整體水平達到國內一流。
全力實施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率先在全國高校倡導卓越農林人才教育理念,獲批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建立“1個基地班+6個卓越班”拔尖創新人才選拔模式,設立“鄉村振興”等研究生培養專項,積極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同時,實施生物育種“強基計劃”招生,選拔培養未來致力于國家種業科技發展和種源安全的拔尖創新人才。
開設大國三農課程,創設綜合素質教育學院。依托秦嶺試驗林場和黃土高原國家試驗站開展“大美秦嶺”“九曲黃河”生態文明教育,開設“大國三農”系列通識課程;在全國率先創立綜合素質教育學院,探索素質教育發展新模式,統籌推進美育、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依托試驗站探索建立實踐育人體系。每年近2萬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站上開展實習實踐或科研實踐。利用寒暑假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專項調查”“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之鄉村振興百縣萬戶大型調查”“西北鄉村大調查”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懂國情、明社情、知民情。
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讓學生真正受到了鍛煉,增長了見識才干,學生熱愛三農、服務三農的使命感不斷增強,畢業就業學生中74%服務涉農行業,43%扎根西部干事創業,為鄉村振興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
《瞭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西農大第一時間成立了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還依托它開展了研究生培養改革,具體有什么改變?
吳普特:2019年以來,我們基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面向產業一線的目標,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以項目制為抓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
一是聚焦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根據鄉村振興戰略對人才服務三農的情懷、知識結構、能力素養的要求,制定了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能夠掌握農村發展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農村工作方法,熟悉三農基本情況,具備較強溝通交流和執行力,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應用型和專業性的高層次鄉村振興專門人才,服務于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二是聚焦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知識需求,構建人才培養體系。以人才成長為中心,以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驅動,構建了人格塑造—課程學習—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四模塊、思政鑄魂—知識構建—創新能力—創業意識—實踐技能—領導力培養六單元,貫穿培養方案制定—論文選題開題—論文撰寫答辯三階段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強化了學生知農愛農為農的三農情懷和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與素質。
三是搭建校地協同實踐育人機制,前置人才培養陣地。積極和地方政府建立校地協同育人機制,先后在韓城市、延安河莊坪鎮等地建立校地協同育人基地。
在這一改革過程中,逐步明晰了在助力地方鄉村振興一線中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改革思路,完善了以調查報告、規劃方案、技術方案、建言資政為主的學生畢業評價辦法,破除了單純以論文為主的人才評價機制。
強化優勢服務糧食安全
《瞭望》: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更加突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西農大作為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上有何亮點?
吳普特:西農大的發展史,一直和國家糧食安全休戚相關。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培育的品種主導了黃淮麥區的4次更新換代,推動了陜西小麥品種的6次更新換代。20世紀50年代,趙洪璋院士選育的“碧螞1號”,讓我國小麥畝產從80公斤提升到200公斤,被贊譽為“一個品種挽救了大半個新中國”;80年代,李振聲院士培育的“小偃6號”使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走在世界領先行列,他于2005年獲評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上世紀90年代,寧錕研究員選育的“陜農7859”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進入新時代,小麥育種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西農979”累計推廣2億畝,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西農511”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第一批綠色抗病品種。作為國內唯一參與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單位,完成了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被學界稱為征服了小麥遺傳密碼的“珠穆朗瑪峰”;發現了小麥中協助條銹菌感染的“真兇”——感病基因,打破了目前小麥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種的傳統思路,開辟小麥生物育種新途徑。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從良種到良法,從基因到生產,西農大已形成以常規育種為基礎、雜種優勢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為特色的小麥育種技術創新體系,在種業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瞭望》:西農大在“雙一流”建設目標中突出了“產學研緊密結合”,具體如何結合?有什么進一步打算?
吳普特:學校圍繞人民群眾的糧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油瓶子、肉案子,探索出了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以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以試驗示范站為平臺的多元協同農技推廣的“西農模式”。 在此基礎上,學校以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民發展學院、3個區域行業產業聯盟、技術轉移中心為核心機構,以182個試驗示范站(基地)為重要支撐,構建了“兩院三盟一中心+試驗示范站(基地)”的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體系。
2016年以來,學校研發新成果800余項,主要農作物品種轉化率80%以上,推廣新品種新技術4000多項,新增社會經濟效益超過600億元,引領了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學校還創新科技推廣崗位設置和考評機制,單設科技推廣崗位,構建了推廣人員職稱評聘體系,實行單獨考核單獨評審。組建了由600多名專家和1200多名地方農技骨干協同的推廣隊伍,有效解決了“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
目前我們已形成立足西北、面向旱區、服務全國、輻射“一帶一路”的科技推廣平臺體系,成為全國把科技優勢和成果轉化為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巨大生產力的成功樣板,被譽為“高校服務三農的一面旗幟”。
下一步,學校將以提升鄉村振興綜合服務能力為目標,優化試驗示范站(基地)功能定位和區域布局,重點建設一批具備科學研究、示范推廣、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創新創業孵化“五位一體”功能的核心試驗站,以及與企業深度融合的產業研究院。按照“核心試驗站(產業研究院)-區域示范站(園區)-技術推廣站(示范園)”多層次布局,構建以陜西為中心,立足西北、面向旱區、服務全國、輻射“一帶一路”的科技推廣和鄉村振興服務綜合平臺體系,實現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融合貫通。
抓住新契機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瞭望》:西農大所處的楊凌有“絲綢之路橋頭堡”的區位優勢,在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上有什么創舉?
吳普特:學校所處的區位不僅具有緊密協同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區域基礎,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林、水學科還積累了許多科研成果、推廣經驗,對處于相同生態環境條件下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重要借鑒意義。圍繞國家重點學科,學校還建設了一批“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顯著提升了科技創新水平和國際影響力。這些優勢為西農大主動擔當作為,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
發揮這一優勢,2016年11月,學校正式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下稱絲路聯盟)。絲路聯盟以實現各國農業教育科技互惠互利、融通發展為目的,得到了聯盟各成員國的一致認可與支持,首批就有12個國家的59家單位加入,如今已發展到18個國家的95家科教單位和企業加入。成員單位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示范、人文交流、智庫建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近兩年,學校著眼新的“12345”發展思路,提出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標桿行動計劃,將以上合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建設為契機,依托絲路聯盟等國際合作交流平臺,持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業教育、科學研究、示范推廣、人文交流等領域的緊密型、實質性合作,全面把西農大建成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標桿。 圍繞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標桿行動計劃,我們正在實施農業教育交流合作、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國際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及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建設項目,通過加強教育合作和中外人文交流,探索形成西農特色的留學生培養模式;通過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形成國際農業合作的西農科技示范推廣模式,加快“走出去”科研合作與成果轉化,力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將學校打造成為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上合組織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國際農業教育科技合作典范。
《瞭望》:上合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建設落地陜西后,西農大發生了哪些變化?
吳普特:2019年6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上提出“中方愿在陜西省設立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加強同地區國家現代農業領域合作”的重要倡議。
西農大緊緊抓住這一契機,積極承擔并加快推進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建設,該研究院已先后發布《上海合作組織國家農業發展報告》等7份智庫報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戰略、農業技術標準等開展課題研究,舉辦了系列高層次學術會議。
學校還成立了現代農業國際聯合實驗室,依托實驗室已獲批建設6個“科創中國”、“一帶一路”國際農業科技創新院及2個農業農村部國際農業聯合研究中心。
此外,2021年學校聯合上合組織8個成員國的19所大學,發起成立了“上合組織成員國農學高校聯盟”,舉辦“上合組織框架內的農業高等教育合作”校長論壇,為學校正式加入上合組織大學奠定了基礎。 下一階段,學校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高的工作標準扎實推進基地建設任務,用新發展理念指導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充分發揮中國農業和農業高等教育發展的比較優勢,加強與上海合作組織各國在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學校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技引領與人才支撐的地位與作用,著力打造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