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1 16:50:19
事跡材料
張碩新,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森林生態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張碩新教授出生于教育世家,他的祖父曾先后在鄠縣和盩厔縣任教,父親創建了厔縣第七區第二完全小學并從教14年,弟弟生前曾在西北工業大學任教,妻子在數學教學科研一線任教36年,女兒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學,侄女任教于華東理工大學;外甥現為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教授。張碩新教授一家四代八人從事教書育人事業,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和使命,薪火相傳,報效國家。
立德樹人 教書育人
張碩新教授的祖父張芳伯于1898年8月在陜西省盩厔縣曹村出生,至今已經離世50年。張芳伯初中畢業于西安市第二中學,先后在陜西省鄠縣和盩厔縣任教。他的一生可以用讀書、教書和說書來概括,從教期間購置了大量線裝書,一門心思做學問,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他為人真誠,即便到后來因為年齡原因賦閑在家,仍然不忘給鄉親們普及文化知識,講述古典名著故事。據說有時候講到興奮時,竟然會忘了吃飯!
創建學校 造福桑梓
南依秦嶺,北鄰關中平原,張碩新教授的家鄉——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曹村自然條件優越,人稱“麥屯子”。然而,由于老百姓識字率低,經濟發展比較落后。他的父親張鴻濤認為要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首先應該從教育抓起。張鴻濤畢業于抗日戰爭期間遷至鄠縣化羊廟的西安師范學校,他熱心教育事業,1948年在得到盩厔縣政府決定要建第七區第二完全小學的消息后,立即想方設法,多方奔走,從與同區的馬村和郝家寨競爭中勝出,在家鄉曹村建立了盩厔縣第七區第二完全小學。建校初期,條件簡陋。為了建好學校,他沖破世俗觀念,拆了曹村旁邊的南寺廟,并從甘西小學爭取到了桌椅,以便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作為學校創建人,張鴻濤非常熱愛教師職業,為辦好學校嘔心瀝血,為后來學校晉級為戶縣曹村中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于他貢獻卓著,他的名字被鐫刻在學校教學主樓的大梁上。1958年國家行政區劃變更,盩厔縣第七區第二完整小學的名稱也隨之改為鄠縣石鏡小學。盩厔縣第七區第二完整小學培養出了北京工業大學劉玉林教授、西安外國語學院史宏濤教授、戶縣醫院王居仁主任醫師等專家學者,從鄠縣石鏡小學和曹村中學走出了60多位專家學者和政府管理人員。
文理兼修 英年早逝
張碩新教授的弟弟張恒新智力過人,他早年喜歡文學,當時在戶縣第一中學文科成績排名第一,理科成績排名第五,根據學校當時的升學情況,若選擇文科班很有可能考上北京大學。但是,家里人建議他讀理科,張恒新極不情愿地接受了此建議,在一邊準備高考,一邊寫小說的情況下考上了西北工業大學。在西北工業大學讀本科期間,曾任西北工業大學學生會主席,畢業后又繼續攻讀數控機床專業碩士學位,曾任研究生會秘書長,碩士畢業后留校任教。張恒新主要從事數控機床專業研究,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十分出色,在1986年就獲批了60萬元的國家基金項目,主持研發的“電子微雕系統”獲得了第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銅獎。但是,因為長期的超負荷科研和教學工作,他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損害,1994年病逝時年僅31歲!
言傳身教 報效祖國
受先輩的影響,張碩新教授的家庭一直重視對后代教育,始終秉承修身齊家的理念。在長輩的言傳身教下,他和弟弟、妹妹均考上了大學,12位晚輩也都分別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并且堅守著薪火相傳、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張碩新教授和3個晚輩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后,全部回到祖國服務。
張碩新教授于1993年4月在奧地利維也納農業大學(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enna)獲得博士學位,5月即回到西北林學院工作;女兒張旭瑞于2017年9月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獲得博士學位,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國,現在西安交通大學任教;侄女雷雪(張瑞苑)于2020年5月在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同年8月回國任教于華東理工大學;外甥劉俊男于2021年1月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獲得博士學位,同年4月被哈爾濱工程大學聘為副教授。
張碩新教授的妻子張遠迎副教授現已退休,她在大學畢業后即從事教師工作,在數學教學和科研一線兢兢業業工作了36年,曾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主持校級優質課程一門,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兩項。
張碩新教授在1993年回國時正值出國高潮,當時許多人不贊成他在獲得博士學位后立刻回國,他的導師也希望他做完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再決定是否回國。特別是張碩新教授1998年赴美國佛蒙特大學任客座教授時,許多朋友建議他留在美國。他們說張碩新教授懂英語和德語兩門外語,又有在歐洲留學的經歷,在美國發展會更好。而張碩新教授認為國家培養他十幾年,他有義務回國服務。因為他赴美國前在國內主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擁有自己的實驗室,招收了研究生。他說他要對國家負責,對學生負責,決不能一走了之!回國后,經過不懈努力,獲得各類獎勵16項,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方面,他主講了16門課程,其中“森林生態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主編教材兩部,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作為教學團隊負責人,“森林生態學教學團隊”2011年被陜西省教育廳評為省級教學團隊。此外,作為優秀導師,共培養了112名碩博士研究生,其中外國留學生5名。畢業的研究生中已有9人晉升正高級職稱,28人晉升副高級職稱,其中,申衛軍教授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蒲蟹矫?,他主持了34個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研究成果解決了一項世界林學難題,糾正和完善了現有抗旱理論。獲評省級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以中、英、德文發表學術論文二百多篇。主編專著一部,合作英文專著四部。作為“陜西秦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2009年秦嶺生態站被科技部授予“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稱號。由于貢獻突出,他1997年被授予“陜西省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999年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2015年獲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6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7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首批“全國林業教學名師”稱號,2019年被陜西省林業局評為“陜西省林業科技工作先進個人”。此外,他還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農業科技國際交流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國家林業局林業學科建設專家咨詢組專家,陜西省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陜西省引智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青海大學——清華大學三江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張碩新教授曾經在學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兼職近十年,他訪問過歐洲、北美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一百多個大學和科研院所,兼任國際學術期刊Agroforestry Systems副主編。
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優秀導師,張碩新教授本著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宗旨,想方設法將每一位同學培養成國家的棟梁之才。曾經有一位碩士生學習成績優異,在學校完成課程學習任務后被國家留學基金委選派去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作為這位學生的中方導師,張碩新教授時刻關心該生的成長。在了解到因為多方面原因,該同學無法繼續在阿德萊德大學學習后,他積極主動地與澳方導師和家長協商解決辦法,并在校院領導、學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的鼎力協調下,短時間內化解了危機,使學生順利回國并通過參加國內研究生入學考試重新開始學習深造,事后獲得學生家長的好評?,F在這位同學已經在濟南市一所學校任教,并被評為2019年度校級優秀教師。
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態學科主任,張碩新教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態學科建設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他的帶領下,經過生態學科師生們的共同努力,2011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態學科順利晉升一級學科,2012年學科評估中在有綜合大學參與的情況下列第14名,2016年進入全球ESI前1%,繼2000年被評為陜西省重點學科后2016年又被評為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2017年學科評估結果為B+;2008、2014年張碩新教授兩次主持修訂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課程大綱;負責生態學一級學位授權點相關材料的準備工作,2017年順利完成生態學一級學位授權點預評估。張碩新教授引進“千人計劃學者”2名、青年學術骨干5名,指導青年教師5名、博士后8名。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態學科居全國第13位,在西北地區僅次于蘭州大學,在陜西省名列第一!
回想自己家族四代教師的經歷,張碩新教授感慨萬千。他說,是先輩樹立的好榜樣給了他和后輩前進的動力,也正是由于先輩的言傳身教,他和后輩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今后,他和后輩唯有繼續努力,方能為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