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0k800"><strong id="0k800"></strong></menu>
  • <nav id="0k800"></nav>
  • <menu id="0k800"><tt id="0k800"></tt></menu>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科研路上 | 閔東紅:心懷種子夢 愿做育種人

    2022-08-29 16:05:57   

    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從“一個小麥品種挽救大半個新中國”的趙洪璋院士團隊到“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育種家李振聲院士團隊;從著名小麥育種家寧錕研究員團隊到王輝教授團隊,再到育種專家吉萬全教授團隊……一代又一代的楊凌農業科學家扎根楊凌,為我國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以及打造全球現代種業新高地作出了突出貢獻。

    圖片

    在陜西楊凌曹新莊試驗農場,小麥育種專家閔東紅時常戴著草帽,蹲在麥田里,使用“蠻力”逐個拔收著株株熟透了的麥穗。這里試驗示范著他170多個出圃小麥新品系。

    “必須要整株手拔,不能機械收割,而且還要快,耽誤不得?!痹谒膸酉?,學生們也干得熱火朝天。

    圖片

    閔東紅1990年畢業于原西北農業大學農學系。1994年加入趙洪璋小麥育種團隊,在宋哲民教授指導下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科研工作。1997年跟隨小麥育種家王輝教授繼續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工作至今。除了長期從事常規小麥遺傳育種工作外,“十三五”期間還開展了抗逆轉基因小麥分子育種研究。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級證書)、二等獎1項(第二完成人),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圖片

    恩師鼓勵,引進科研之門 

    走進閔東紅辦公室,辦公桌旁幾“捆”金燦燦的小麥植株標本格外醒目,紅色標簽上分別寫著省審“西農059”“西農619”“西農627”;國審 “西農629”“西農598”“西農625”。

    “這些都是我們科研團隊不斷創新的成果?!遍h東紅拿起一捆標本對記者說,作為一名育種人,他深深感受到只有品種創新才能讓藏糧于技成為現實,才能促進種業發展,讓糧食豐收成為可能,小麥品種創新與育種方法突破也讓楊凌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

    圖片

    回顧近30年的科研工作歷程,失敗與成功并肩、沮喪與喜悅共存,酸甜苦辣咸樣樣俱全,閔東紅深有感觸。1994年初嘗小麥育種艱辛,閔東紅腰酸腿疼,看著錚亮皮鞋變成泥鞋,以前對工作的預期和實際的落差讓他思想開始動搖,退縮情緒彌漫了身心。

    “如果不是宋哲民老師找我談心,或許我將和育種科研就此別過。他鼓勵我:要做好科研,首先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必須克服當前的畏難情緒,只有堅持才能行遠路?!敝链?,閔東紅“改頭換面”。

    1997年,閔東紅迎來了育種生涯第一個喜悅:“西農8727”小麥新品種通過陜西省審定, 2000年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這喜悅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和鼓勵?!?/p>

    圖片

    初心不改,終能收獲滿滿

    閔東紅繼受宋哲民老師“恩惠”外,又有幸跟隨王輝老師繼續小麥遺傳育種工作。閔東紅說回首育種歷程,雖然艱辛,但卻收獲滿滿。

    隨著“西農2611”“西農9871”“西農9872”“西農822”“西農165”等一批省審品種的審定,更加堅定了閔東紅的初心。2003年“西農2208”通過國審,2005年“西農979”通過國審,2006年“西農9718”通過國審,閔老師所在團隊四年連續審定三個國審品種。閔東紅說,無論是自己主持或者參加選育的品種,都讓自己“信心倍增”,因為這實現了小麥育種研究室和原西北農業大學十多年間無國審品種零的突破。

    圖片

    “品種雖然通過國審,但如果不盡快發揮其在生產上的增產、增收作用,就像寫在紙上、貼在墻上、掛在展柜的擺設?!?/p>

    因此,在以后的時間里,閔東紅除繼續進行品種選育工作外,也將品種推廣當成自己重要的工作去做。

    種子的優劣決定了糧食產量和質量,品種的創新決定著種業的發展。常規育種技術成功選育一個小麥新品種,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閔東紅每年做400-500百多個雜交組合,但最終能夠培育成品種的組合也就是一兩個,甚至一個還不到。

    “雖然育種工作很艱辛,但是必須連年堅持,不然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徒勞?!遍h東紅說。

    圖片

    科研創新,育種再立新功

    雖然在小麥遺傳育種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獲得了國家級獎勵,但閔東紅并沒有停留在“功勞簿”上,而是繼續思考著新的育種策略和育種方法。

    從2019年開始,閔東紅在育種技術與方法上尋求新的途徑?!拔覀儾捎糜衩渍T導小麥單倍體途徑開展了小麥雙單倍體育種技術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p>

    “育種一定要結合生產實際、面向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研究方向,這一點非常重要?!遍h東紅說,近年來他和團隊在新品種選育的方向上作了調整,在兼顧產量、抗性的基礎上,將品質改良作為一個重要的育種目標。

    “通過近三年的探索,我們已經掌握了初步的雙單倍體小麥育種技術體系,利用該技術體系,四年可以育成一個新品系,比常規育種技術年限縮短3-4年,可以大大提高育種效率?!?/p>

    圖片

    目前,閔東紅團隊已經培育出兩個雙單倍體小麥新品系(DH1959、DH1975),其豐產性、抗病性和品質等性狀都表現優良,現已進入產量鑒定試驗,有望成為較理想的品種。

    “小麥育種的魅力是不斷實現從‘0’到‘1’的突破,從沒有到有,這是創新,而從‘1’到‘10’這是速度,這兩個都要抓?!?/p>

    閔東紅說,做科研不要怕苦怕累,更要經得起冷嘲熱諷甚至白眼,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而要腳踏實際,堅守如一。如果不敢想,不敢做,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堅持,才能做科技創新的佼佼者。

    圖片

    夫妻同心,團隊誕生“雙胞胎”

    “感謝我的愛人,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細胞工程教研室張小紅副教授,她也是我們團隊一員。多年來,一直默默支持著我的工作?!彼f,因為有愛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到科研育種工作中。目前,團隊已育成國審品種3個(西農629、西農625和西農598),省審品種3個(西農059、西農619和西農627)。

    值得一提的是,“西農625”“西農598”同年審定,夫妻兩人一人一個,刷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史以來同一個課題組同時國審兩個小麥品種的記錄,被同事們調侃為“夫妻店”誕生的“小麥雙胞胎”。

    加速種業創新,做強農業“芯片”,著力打造中國旱區“種業硅谷”,這是楊凌一直以來的不懈追求。

    閔東紅說,長期以來楊凌小麥育種科研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礎,育種水平和技術一直處于全國先進行列,隨著分子育種技術不斷完善和基因編輯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的結合,楊凌小麥育種科研將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育種技術的“卡脖子”問題將會得以破解。

    圖片

    二十多年來,閔東紅所在團隊先后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轉基因生物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和陜西省13115重大科技專項、陜西省科技統籌創新工程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課題)60多項,選育國審小麥品種11個,省審小麥品種24個,育成品種的累計推廣面積超2.5億畝。

    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西農979小麥新品種,截至2021年累計種植面積1.53億畝,生產小麥544.12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218.26億元,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再過四年,我就要‘到站’,雖然身體可以退休,但小麥育種科研的精神永不退休,農學情懷永不能丟,學科發展永不減緩?!?/p>

    “我的愿望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小麥育種科研的傳幫代工作,育種、育人一起抓,即使以后不能身在一線,我也要當好年輕人的拉拉隊,為楊凌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搖旗吶喊!”

    生命不息,“追夢”不止。創新小麥科研育種,閔東紅一直在努力。

    全媒體記者:李煜強 吳凡 視頻:仵佳偉

    編輯:王婕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www.sxczwljt.com
    天天夜夜国产
    <menu id="0k800"><strong id="0k800"></strong></menu>
  • <nav id="0k800"></nav>
  • <menu id="0k800"><tt id="0k800"></tt></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