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0k800"><strong id="0k800"></strong></menu>
  • <nav id="0k800"></nav>
  • <menu id="0k800"><tt id="0k800"></tt></menu>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穆建新:為中國油菜振“芯”

    2022-08-24 09:30:14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宣傳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應用成果,展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狀況。農業科技報社特別策劃推出“農業科技這十年”專欄,專題報道農科教人員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本期推出《穆建新:為中國油菜振“芯”》。

    立秋難見秋,暑熱仍未消。8月7日上午,記者在楊凌偶遇大汗淋淋的穆建新時,他笑稱自己總在田間地頭,練出來了,“只有田間地頭才能讓我興奮”。

    穆建新兩鬢霜染,這是他奮戰油菜田的時光印記。他是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雜交油菜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陜西省油菜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陜西省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1987年,他從新疆石河子農學院畢業至今,一直從事油菜栽培、繁育技術研究與推廣、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工作,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長跑了30多年……

    與油菜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穆建新,對工作的熱忱絲毫未減。一如他的口頭禪:“科學判斷油菜產業發展態勢,及時調整研究方向,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p>

    體系“挑梁”產業興

    陜西省油菜產業技術體系2016年成立后,作為該體系首席專家,穆建新組織科研團隊、農技推廣及種業企業人員,深入陜南、關中油菜主產區調研,了解生產和企業急需,這已成為他堅持多年的的“必修課”。

    圖片

    ▲穆建新(左)

    “只有深入生產實際中,才能發現油菜種業存在問題。有次我們調研時發現,當地一片油菜發紅,拔起來發現油菜的根莖不太正常,后來經過研究確定這是根腫病,輕則造成油菜大幅減產,重則可能導致絕收?!睋陆ㄐ陆榻B,他和油菜體系崗位專家李永紅等在漢中調研時,首次發現了被稱為“油菜癌癥”的根腫病。為了從根子解決這一難題,成功育成秦優DK4、秦優1R、秦優2R、秦優3R等陜西首批抗根腫病油菜新品種,也解決了當地沒有抗根腫病品種的歷史。

    穆建新表示,以往的油菜收獲是“人工割、人工拉、人工打”,根據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生產必須實現機械化的現實,油菜品種也要適應機械化作業,推動品種選育由人工栽植品種向優質高油高產耐密抗倒成熟集中適合機械化方向轉變??煽膀湴恋氖?,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們育成了一批適宜于機械化收獲品種,并得到了大面積推廣。

    為了“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他們率先引進推廣油菜機械化收獲技術。根據陜南秋季多雨、播種困難,適宜育苗移栽,夏季收獲茬口緊,適宜分段收獲的實際,體系又積極引進和推廣毯狀苗移栽技術、割曬收割撿拾脫粒技術,不斷提高油菜生產機械化水平。

    圖片

    ▲穆建新(右)

    科技如何支撐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穆建新領銜的油菜體系又踏上了矢志興農新的征程。

    結合關中油菜生產實際,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全程機械化技術+規?;N植+產業化開發”的“四結合”模式,油菜種植面積逐年擴增,機械化普及率逐年提高,生產效益顯著提升。

    近期,體系又在陜西關中的鳳翔、岐山分別召開了“擴油增效-油菜玉米輪作高產高效模式現場觀摩會”“關中油菜機收減損提質增效觀摩會”,結合生產實際,引進推廣新技術,促進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關中、陜南開展油-菜兼用品種推廣,開發油菜菜薹,在陜北開展覆蓋油菜種植試驗,引導油菜多功能利用,提高產業效益……

    體系“挑梁”產業興。近五年,陜西省油菜產業技術體系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和示范現場會20多場次,科技示范推廣面積約1000萬畝,創造社會效益10多億元。

    解鎖更多“卡脖子”技術

    緊密聯系油菜種業和產業發展實際,組織產學研協同攻關,解決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是穆建新的奮斗目標。穆建新組織聯合省內外油菜科研單位,圍繞油菜種業和油菜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開展技術攻關。重點圍繞種質資源創制、重要基因挖掘、育種技術創新、重大品種選育、繁育與培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推廣開展工作。

    這是一串光芒耀眼的成果:聯合攻關選育抗菌核病、抗根腫病、抗除草劑、高油高產宜機收品種,育成秦優1618、秦優DK4、潤普豐等。

    這是一條昂揚向上的曲線:在育種技術研發方面圍繞分子設計育種、生物育種、基因編輯技術等研發熟化,實現工廠化規?;N質資源創制和品種選育,推進從常規育種向智慧育種轉變。

    這是一股動力澎湃的氣息:開展全程機械化等制種、生產技術研發集成示范推廣;積極倡導加強產學研合作,加速育種成果轉化,做大做強“陜西雜交油菜”品牌。

    這是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立足楊凌科技示范推廣優勢,搭建平臺,組織召開4屆全國(楊凌)油菜科技大會,每年展示來自全國10多個省區200多個品種,線上直播觀看突破30萬人次,加強了產學研交流合作,促進了科研成果轉化;擴大了陜西省油菜新品種在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試驗示范區域,先后組織建立試驗示范基地10多個。

    大愛與國,情深為民,生命不息,追夢不止,穆建新的大半生已然與油菜緊緊連在了一起。作為重大項目主持人,他參與育成秦雜油7號、潤普豐等雜交油菜新品種7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級科技獎4項,專利獎2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滿懷對科研工作的赤誠之心,在工作中忘我投入,穆建新被評為楊凌示范區建設發展先進個人,榮獲商洛市優秀“三區”科技人才等榮譽稱號。

    砥礪十年  創新未來

    “作為單位負責人,不斷建設完善新型科技創新平臺,留住和吸引高端技術人才,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實力,是自己的重要職責?!蹦陆ㄐ抡J為,實施重大建設項目,組織平臺建設,是提升育種創新能力的“關鍵一招”。

    圖片

    ▲穆建新(右)

    成功者先計于始。為了解決難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問題,穆建新促成并實施了單位整體從大荔縣許莊鎮搬遷到楊凌示范區的遷入楊凌建設項目,之后又實施國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陜西油菜分中心二期工程建設項目,投資約8000萬元。先后建成陜西省油菜工程研究中心、雜交油菜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陜西省油菜科研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分子設計育種實驗室等“科研創新5533支撐體系平臺”,科研、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科技創新實力大幅提升。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不斷完善創新體系,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先后建成種質資源挖掘創制、育種技術創新、新品種選育、繁育與栽培技術研發、油脂加工、檢測檢驗等平臺或基地,開展相關研究,為油菜種業及產業發展提供品種和技術支撐。目前,在以關中基地為代表的黃淮區、漢中基地為代表的長江流域,以及青海、甘肅基地為代表的春油菜區,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育成品種基本上實現了我國油菜主產區全覆蓋。

    圖片

    ▲穆建新(左五)

    如果說銷售是農產品的“驚世一躍”,那么科研則是農產品的“生死一搏”。如何讓“高冷”的科研成果走出“科研院所的高閣和專家的抽屜”,作為“種業陜軍之執牛耳者”,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自有其“轉化策”??萍汲晒D化與收益分配,一直是科研人員關注的焦點。為切實增強科研人員獲得感,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堅持改革創新,在省內率先實施《成果轉化與收益分配辦法》,完成考核考評制度,調動職工積極性。制定了兼顧成果主要完成人、完成團隊及服務團隊的貢獻和利益的《成果轉化與收益分配辦法》及實施細則,及時兌現獎勵。建立健全考核考評制度,對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等進行激勵,鼓勵產學研結合、聯合攻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大大激發了科技人員及職工積極性、主動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運行十年來,經過櫛風沐雨的努力,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一是取得多項育種成果。

    完成了承擔的“十二五”863、科技支撐和 “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等項目課題目標任務,在種質資源創制、育種技術創新、新品種選育等方面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優質油菜高含油量育種取得重大突破,將種質材料含油量從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雜交種含油量提高到50%以上,其中“秦雜油4號”是第一個含油量超過50%的國審油菜品種;實現了油菜品種向優質高油高產宜機收方向轉變,育成品種25個,育成高亞麻酸(含量24.4%)、高油酸(含量87%)、高含油量(63.8%)新種質,育成我省首個抗根腫病“秦優DK4”、首個抗除草劑“秦優919R”、農業部重大潛力品種“秦優1618”、黃淮區高產品種“秦優797”(畝產385.5公斤)等重大油菜新品種,以及我省第一個耐熱大豆新品種“秦豆2018”。

    二是人才隊伍建設加強。

    被核準設立油菜育種與栽培“三秦學者”崗位,選聘三秦學者特聘專家1人,培養引進博士5名,招聘碩士研究生20余人,已形成農學、生物和化學多學科復合型的油菜研發工程創新團隊。

    三是成果轉化效益明顯。

    在與陜西榮華、陜西鴻源等種業企業合作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油菜品種市場,加大推廣開發力度,近5年成功轉讓油菜品種16個、小麥品種2個、大豆品種2個,首付收入305萬元,預期收益3000萬元以上?!坝梢粋€,轉化一個,走俏一個”,樹立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新典范。年銷售種子約50萬公斤,年示范推廣400萬畝左右,新增社會經濟效益5億多元。

    四是完善試驗展示平臺,廣泛合作交流。

    牽頭陜西油菜試驗聯合體,建成黃淮區、春油菜區、長江下游區等全國油菜品種試驗測試網絡。聯合省內外科研單位,組織實施陜西省“兩鏈”融合、楊凌種業創新重點研發專項,取得良好進展。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籌備聯合共建旱區油料作物研究院、與中科糧油(杭州)有限責任公司聯合開展高油酸油菜分子設計育種,與杭州瑞豐、陜西秦瑞公司開展轉基因大豆育種研究等,增強科技支撐區域經濟發展,著力加速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展現楊凌科技力量。

    圖片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十年輝煌,只是序章?!澳慵纫褲M身光芒向我走來,我必定以星野萬里贈你?!蹦陆ㄐ赂嬖V記者,這是他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油菜花的花語?!敖酉聛?,我們要大力推廣各種成功模式,充分發揮油菜助力鄉村振興的‘黃金’作用,著力推進油菜科技創新不斷邁上新臺階,以新作為新成就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p>

    論文寫在油菜地,汗水灑進黃土中。不問生前身后事,只求初心天地間。愿榮譽滿載的穆建新和他的體系,在未來研究油菜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全媒體記者 閆瑜濤 

    編輯:王婕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www.sxczwljt.com
    天天夜夜国产
    <menu id="0k800"><strong id="0k800"></strong></menu>
  • <nav id="0k800"></nav>
  • <menu id="0k800"><tt id="0k800"></tt></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