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8 09:28:44
6月23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2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出現了溫馨一幕:吳普特校長為今年畢業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哈斯鐵爾、于巧夫婦撥穗授學位后,夫妻倆將早已穿好“博士服”的寶貝女兒抱在懷中與吳校長合影留念,攝影師抓拍記錄了這美好的瞬間。
哈斯鐵爾(Nurgulsim Kaster)2017年來到中國,在西農大動物科技學院攻讀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博士學位。于巧(Akhymetkan Saltanat)2018年來到中國,在西農大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攻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學位??蓯鄣暮⒆用宣惿↘aster Riza),2019年在中國出生,今年3歲。
“這一天終于來了,我們畢業啦。”于巧抱著孩子,眼睛里閃爍著幸福的淚花。“上臺前,這一幕已經在我們腦海中不知預演了多少遍,我們既緊張,又激動。很榮幸,今天吳校長見證了我們夫妻倆學業和愛情雙豐收。”
來中國之前,哈斯鐵爾曾是哈薩克斯坦賽富林農業技術大學的一名教師。2016年西農大發起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賽富林農業技術大學作為聯盟的成員單位,與西農大的聯系合作越來越頻繁。2017年通過“一帶一路”項目,哈斯鐵爾被推薦到西農大留學。隨后,妻子于巧也毅然辭掉原來工作,開始了在西農大的求學之路。
“來中國后,我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是語言。雖然第一年學習了中文,第二年才開始專業研究,但是,面對滿滿的專業術語,學習起來仍然困難重重。”講起自己的求學經歷,哈斯鐵爾仿佛有講不完的故事。“好不容易剛剛步入正軌,寶貝女兒出生了,沒有長輩幫忙,夫妻倆都需要做實驗,照看孩子就成為我們遇到的第二個挑戰”。
在熟悉的人眼里,自從女兒出生后,哈斯鐵爾就成了專業“奶爸”。一輛寶寶推車,一個卡通小書包,成為了“奶爸”的標配,校園里,到處留下了這對父女相伴相隨的身影。“最后我們決定,白天我帶娃,媽媽做實驗,晚上,媽媽陪娃,我做實驗。”哈斯鐵爾說,“實驗室最重要的是安全,剛開始我不能獨立做實驗,需要通過細胞間知識考核,中國學生可能準備半個月就能一次通過考試,而我則足足準備了兩個月,前后考了兩次才通過。我申請的是晚上獨立實驗,為此,導師昝林森教授和團隊給了我更多的關心和指導。”
哈斯鐵爾回憶說:“就這樣,每天晚上8點,我準時從宿舍出發去北校實驗室,凌晨1點返回宿舍,風雨無阻。有時,一個實驗時間比較長,甚至會忙到第二天早上5點。無數個夜晚,我在實驗室度過,大家已經進入甜蜜的夢鄉,我的眼前只有儀器和藥品。實驗過程不容一點分心,困了、累了,我就站在窗前,遙望星空,呼吸下夜間涼爽的空氣,洗把臉,打起精神,挑燈夜戰。在寫畢業論文的那段日子里,晚上為了不打攪母女休息,我就跑到國際學院辦公樓二樓的教室里,一宿一宿地熬,真的挺不容易,但這一切都值得。最終在畢業前,我發表了6篇SCI論文,其中2篇是第一作者。”
“我能提前畢業,離不了丈夫的體貼和支持,更離不開導師于修燭教授團隊和國際學院的幫助。在學期間,我研究了哈薩克斯坦油脂油料生產、加工和貿易情況并形成了分析報告,發表在《中國油脂》期刊。”于巧一臉幸福,“2018年來到中國,第一年學習中文,第二年進入專業學習。女兒出生后,又休了半年產假,一邊是繁重的學業,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嬰兒,有段時間,我甚至想過要放棄,多虧了導師悉心的指導和國際學院老師們的鼓勵、幫助,讓我能鼓足勇氣,繼續走下去……”
“在中國,我們不僅收獲了學業,也收獲了愛情,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說到這兒,于巧拉起小麗莎的手,“我們的女兒出生在陜西楊凌,她早就是半個中國人了,現在比我們的中國話說得還要好。”于巧開心地笑了,“很奇怪,我們在家里都是說母語,她能聽懂,卻用中文和我們對話,我們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學會的。”說罷,于巧笑得更開心了。中哈友誼的種子,就是這樣在不經意間播種下去,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我們很慶幸,來中國留學。在這里,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技能,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更見證、助力了中國的發展和鄉村振興,很榮幸參加過國際學院組織的留學生為陜西鎮巴肉牛產業從業人員和農戶進行的農技推廣培訓等活動,幫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多元中國?;貒?,我想繼續做老師,把在中國學到的知識教給我的學生,把我在中國了解的減貧實踐經驗告訴我的國家。”談到畢業后的規劃,哈斯鐵爾充滿信心,“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同是上合組織國家的中哈兩國深化合作交流創造了廣闊空間,未來,我也要為中哈的友誼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辰 胡偉靜 程尚志)
來源: 群眾新聞
編輯:王 婕